留下一条街实盘配资查询,护好一座城,守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。
,新修订的《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正式公布全文,将于2024年起施行。为完善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新修订版的《条例》,在原基础上新增了工业遗产、农业文化遗产、水务遗产、南粤古驿道等作为保护对象。
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广州拥有2200多年的城建历史。目前广州已划定20.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,认定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、19片历史风貌区、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、6个历史文化名村、91个传统村落、77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、828处历史建筑和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。
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,见证了广州历史发展和城市文脉,承载着广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,是广州的珍贵财富和独特名片。
在广州,脚下麻石路,抬头青砖房,一旁潮流店,耳边粤曲扬,新旧文化交融与碰撞,老城区焕发新活力。一个又一个文化新地标,成为世界了解广州的新窗口。
南方日报记者刘珊
通讯员穗规资宣
促进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体制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。
笔者梳理全文发现,《条例》主要在四个方面作出修订。
首先,扩充了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内容,进一步明确能承载广州历史文化核心价值、彰显广州特色的重点保护内容,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。其次,优化了保护规划编制要求,加强保护规划与相关规划的传导与衔接,强化编制保护规划的保护和管控要求。第三,完善了全方位保护管理措施,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,加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。最后,突出统筹保护和利用传承,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发展大局,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水平。
2021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》,提出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,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。
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确保要素全囊括、空间全覆盖,承载广州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和特色文化,促进广州千年城脉、文脉、商脉“三脉”传承发展,《条例》规定,保护传统山水城市格局,优化市域自然山水格局,将以西关涌等为代表的历史水系纳入保护规划中的重点保护内容。
同时,《条例》提出保护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址,将体现岭南文化中心地、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、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、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华侨文化聚集地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对象,以及体现广州地域生产特色和产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工业遗产、农业文化遗产、水务遗产等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规划的重点保护内容,彰显广州地域文化特色。
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
城市建设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产生潜在的威胁,如具有保护价值的金陵台、妙高台两栋民国建筑因未及时纳入保护名录,遭到地产开发商拆毁。
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,新修订的《条例》新增了两项制度,一是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制度,在原有房屋征收普查调查制度基础上,规定房屋征收、土地收储前应当开展调查评估,并在城乡建设工程的策划、设计、调整等方案中增加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保护专章,防止建设工程破坏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;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检评估制度,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对保护利用状况进行体检,每五年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、成效等进行全面评估。
利用是最好的保护,为提高保护对象的利用效率,充分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,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《条例》规定,强化国有保护对象合理利用,规定国有保护对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、文化广电旅游部门根据保护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利用,提高国有保护对象合理利用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条例》明确要求,新增盘活存量闲置资源方式,通过产权转让等多种腾退方式和统一收购租赁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、构筑物,将其改造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,改善人居环境,提高闲置建筑的利用效率。此外,新增引导产业业态升级措施,在符合保护规划的前提下,扶持和培育老字号、非遗等业态实盘配资查询,因地制宜引入高等院校、大师工作室等,植入产业孵化器、共享办公空间等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,提高建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